欢迎您访问肥饶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作品 > 砚与书法

砚与书法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一、砚的沿革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砚三者密不可分。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

    作为研磨工具,砚是伴随墨的使用而同时发展的。早期的砚,多为石板,附有研石或磨杵。到了汉代,出现了人工的松烟墨,砚的制作就有了变化,出现了陶砚、石砚。发展到后来唐初中期,先后出现了歙砚、端砚、红丝石砚以及澄泥砚。这是古代最早的四大名砚。到了宋代,增加了一种名砚——洮河绿。好的砚石,首重石质,以质地细润,发墨如油,宜笔宜墨者为上。次为雕琢,就是磨治,精雅大方,置之案头,令人心旷神怡。由于砚是四宝中的耐用品,寿命最长,故能代代流传,多有名跋之迹,成为收藏家收藏的对象。明清以来,佳砚珍品,只供赏玩,多无实用价值。

    砚,是磨墨用的,要求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无渣。砚也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种类之分,最负盛名的是广东产的端砚和安徽产的歙砚。不过,作画用砚,也不一定那么讲究,一般选择那种石质好,砚池深、稍大有盖的,研磨时发墨快、水份不易挥发的就可以了。

    二、砚的种类

    砚的种类繁多,因其与书法关系不如笔、墨、纸三者的关系紧密,故在此仅作简明陈述。

    (1)端砚

    歙砚和端砚并称,而端砚又较歙砚更佳,据说历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主时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采用次之的歙砚。

    端砚为砚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级。它出产自广东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属端州,故得名。山下际潮水,距江滨三、四里处,逐渐升高分下岩、中岩、上岩、龙岩、蚌坑等采石之所;下岩洞在山底,终年浸水,而砚石贵润,所以下岩之品质最佳。

    但浸在水里的下岩想开采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时才可进入,潭水无出口,须七十个人连成排,一个个将装水的瓮往上传至岩口,如此做个月余,潭水始得干涸,才能进入取石。明年春天水涨,则又得重新来过了。但若非如此,下岩之石所做的砚就不会如此名贵了。但下岩到北宋时已开采净尽,明后另辟的新坑或中岩、上岩,品质就没有那好了。

    端砚还有另一个特征,为“有眼”。如“鹦哥眼”、“了哥眼”等,据说是石嫩则眼多,石老则眼少,也有以眼来发品质优劣的,最上为活眼,再来是泪眼、死眼等。其实所谓“眼”便是砚上石纹,倒不一定和品质相关了。写字时多个水灵灵的眼注视是不错,又可增加砚的可欣赏性,但若生的地方不好,影响磨墨,却不如不要的好。

    另外端石的颜色也被视为和品质有关,有紫、青、白等颜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

    端砚的优点,一是下墨,二是发墨,三是不损亳。

    (2)歙砚

    与端砚并称,因产于古歙州(今安徽婺源县)而得名。

    歙砚产地的发现实是巧合,在唐开元时,猎人叶氏追逐野兽至长城里,见那儿的石头莹洁可爱,便带了几块出来,琢磨成砚。数世之后,他的后人,将砚赠与州令,州令十分喜爱,找人再去开采,于是便传扬开来。至南唐元宗时,因圣上着意翰墨,歙守又献砚,皇上大喜,遂提拔他为官。

    歙砚因为李后主而扬名天下,名声甚至大过了端砚。歙砚的正式开采至南唐才开始,它的地点也是浸在水中,质地也因此而润泽。歙砚有“纹”,如同其砚之眼,所谓的罗纹砚,即称其石纹如罗谷葫者。纹有粗细之分,而细纹为砚之奇才,粗粗罗纹亦为上品,皆足以和端溪下岩媲美。而眉子砚,则是石纹如人,画眉而得名,与罗纹砚无异。

    歙砚之特性亦如端砚,而歙砚重于发墨,宜做大字;端砚重于细润停水,宜写小字。

    三、砚的选择方法

    (1)以石质为主

    砚材固多,铜、玉、砖、瓦、陶、石皆是,另有多金者以玉为砚,堪称上品。但多金人少,其切合实用且兼具各种特别者当推石砚,而其他都不合用一些。

    (2)润泽有光

    砚石最贵润泽,端砚、歙砚都是因此而著称的,因若不润则墨中水分易被吸收,导致浓度太高,滞笔难运。端、歙石长年浸于溪中,故润泽有光,润泽与否用眼看即可分辨。

    (3)肌理细腻

    砚石纹理精细,则表面平滑,易于磨墨,磨出来的墨亦匀细可佳,这种砚不但发墨,且不损笔毫,端、歙二种砚都是这当中最为显著的。如果表面不平,上砚有声,墨必粗劣不匀,且损笔锋。这可以视觉、触觉、观查得知,并不难明白。

    (4)质坚而差软

    石质以坚硬为尚,而石若过坚,扣之声响者较坚而差软,扣之声低者为差。故砚石宜润,润则无刚硬之性,即所谓“差软”,石坚而差软,乃有温润之性,故能发墨久而不乏。

    端砚在唐宋时期,就很名贵,价值千百金的名砚比比皆是,数万金一方者亦非鲜闻。元明清诸朝,价值只升不减,直到清末,仍能保持古来的平衡价。所以端石的伪作宋代就有。一方面,政府责令岁岁纳贡,一般俗人亦竞争收藏,社会需求很大;另一方面,端溪岩石开采有限,供不应求。端溪附近居民便取他山之石制砚,所制往往纹理美观,但不便发墨,然充作玩好,足以欺世。宋时士大夫所藏端砚以此类占大多数。

    对于端砚以外其他砚的鉴定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砚材辨伪。要求熟悉各种砚材的特点。

    砚材辨伪,说来简单,实际当中,并不是那么容易,往往会由于对几种近似砚材区分不清而产生错误。比如有把洮河绿石误认为是绿色端石而造成误定的,今首都博物馆所藏明代云龙洮河石砚,石色微泛绿,纪昀将其误定为宋绿端砚,且在其上隶书铭“端溪佳石上品”,背刻“嘉庆壬戌长至日记,观奕道人审定宋砚”。1970年为康生所藏,否定前论,后又经专家审定为明代洮河石砚。洮河绿石虽也是名优砚石,但比之绿端则要差一个档次。还有著名的松花石砚,在发现之初就被误认为是绿端砚。做伪者往往利用一些类似绿端的其他比较优良的砚石来作为,在面对这些情况时一定要细心辨别。

    第二,雕工辨伪。要看砚的雕工,一般地以新砚充作古砚的,多仿冒名家雕工。针对这一情况,可以从砚的造型、图案、包浆等方面来分析其所表现出来的时代、地域风格以及流派风格等综合考虑。比如明至清初的淌池砚的雕刻线条挺拔圆润,特别是砚额部线条在圆润之余,又具有内凹成弧形的特征。若以右手食指去按,食指正面凸出的弧形与砚的凹入部分正好相合。古淌池砚的这些特征,一般仿古者只能注意到线条的圆润以及外形,而很难注意到这些细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