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轴 立轴
清 钱沣 纸本尺寸:141.5厘米×73厘米成交价:RMB16,500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现当代书法艺术品行情大致走向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艺术市场复兴,近现代书法作品便占据了艺术市场的统治地位,不仅数量高踞其他艺术品之上,价位也相当可观,有些名家作品甚至超过了明清时期名家作品价位之上。近现代书家作品的价位是在近二十年中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古代书法艺术品行情大致走向
当前在市场流通交易的古代书法作品,主要是明清两代的作品,元代以上的几乎都为各地博物馆收藏,如果有出现,那也是难以估价的。譬如,北宋吕嘉问《与元翰札》为71.5万元人民币;北宋何栗《屏居帖》为77万元人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屏条
其由来应与屏风有关系,特别是堂屏和通景屏。其形制类似立轴,但也有区别。其一,画心虽系直幅,但画心较立轴更狭长,一般是四尺或五尺宣纸对开,纵与宽为4∶1左右;其二,形制较立轴简单,一般仅有画心、天头、地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碑刻术语洗碑
碑刻术语。古碑因风化剥蚀或人为磨损,后人依据原有旧画加以剔刻,谓之“洗碑”。但碑刻一旦被洗,字画精神难免大逊,如今存西安碑林的颜真卿书《颜家庙碑》即是被洗者。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书法术语钩填
书法术语。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以较透明的纸蒙于法书上,先以细笔双钩,后用墨廓填,故称。亦称“双钩廓填”。南宋姜夔(续书谱)谓,“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铁线篆
小篆的一种。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玉箸书风中脱出。用笔圆活,细硬似铁,划一首尾如线,故名。后世称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为“铁线篆。”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玉箸篆
篆书的一种。其书写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箸(筷子),故名。始于秦代,唐代齐已《谢昙城大师玉筋篆书》诗称:“玉筋真文久不兴,李斯传到李阳冰。”后人论书,将用笔圆浑道劲的其他字体亦称为“玉筋”。如明代王世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秦代小篆爰书
秦代小篆的别称。宋代刘奉世称:“爰书者,盖赵高作《爰历》教学隶书时,狱吏书体盖用此《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故从俗呼为‘爰书’也。”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行书八言联 对联
清 阮元 纸本尺寸:107.5厘米×28厘米成交价:RMB8,800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
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存在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秦汉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体的明朗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唐代的书法理论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基础上更加严密、完善。如: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书仪》及张彦远的《法书要录》都被后人奉为准则,对后世书论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代、宋、辽、金、元的书法是对晋、唐时期书法的追述与继承,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局面。书法家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的情感意趣,出现了“宋四家”,元代的赵孟頫、邓文原等名家。书法理论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墨池篇》、《书史》、《宣和书谱》、《翰墨志》、《广川书跋》、《法书考》、《翰林要决》等理论著作相继问世,给当时及后世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参考的文样和理论的指导。
明代书法艺术基本上是继宋、元帖学书法而后加以发展。以二王书学为中心的所谓帖学时代,在清代转入最低潮,而学习汉魏以前的篆隶书法的作者,则逐渐增长,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而这时的书法理论比前代更有成就,《书筏》、《艺舟双楫》、《书概》、《广艺舟双楫》等理论著作相继产生。
明清的书法作品如同绘画一样传世、遗留的较多,当前见诸于市面上出现的也较多。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至迟从魏晋以来,一直被历代宫廷和民间作为艺术品珍藏起来,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但在流传中所出现的作品真赝问题,困惑着收藏家、鉴赏家。而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许多赝品的官案。明清时,由于部分沿海城市的工商业先后发展起来,书画的需求便日渐增多,民间制造赝品便应运而声。什么“苏州片”、“河南造”、“湖南造”、“后门造”,铺天盖地,无孔不入。这也是困扰收藏家、鉴赏家的难题所在。明清的作品虽然流传很多,但里面鱼目混珠、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因此,对于当下艺术市场中的收藏家、收藏界来说,购买、收藏这部分作品时应尤其保持谨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