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楷书家
一、钟繇
三国魏河南长葛人,字元常,官至太傅,故世称钟太傅。陈思《书小史》称其善书,师曹喜、刘德升、蔡邕。
唐代张怀瓘《书断》称“其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传说钟繇在当时书法家韦诞住所,见蔡邕真迹,苦求不得,心急槌胸,因而呕血。太祖曹操拿五灵丹救活了他。韦诞死后,钟繇密使人盗发其冢,终获蔡邕手迹,因而领悟到“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始得其笔法精髓。
钟繇向他儿子钟会讲书法时曾说,我精思学书三十年,每逢和友人相谈,则画地广步探讨书法,被子因练字而被划破,每见大自然万物,则探索其形象而书之,可见其功力之深。钟繇的书法,与以后的王羲之并称“钟、王”,为后世所宗。
二、卫夫人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东晋人,相传她是大书法家王右军(王羲之)的老师。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之女、卫桓从之妹),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著《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坠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线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三、郑道昭
北魏书法家。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荥阳(今属河南省)人。官国子监祭酒、光州刺史,后入秘书监,谥曰文恭。工书善正书,体势高逸,作大字尤佳。
郑道昭书《郑文公碑》是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刻。当时郑道昭是光州刺史,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到重视。
郑文公碑的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书的体势、八分的韵致、草书的情趣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另外南方瘗鹤铭也与此碑的风格相似,而且同是摩崖书,刻于江苏丹徒之焦山上,但可惜后来因为石崩碎裂,已无法再见全貌。
四、欧阳询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是初唐最富盛名的书法家。其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虞世南说欧阳询“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所创“欧阳询八诀”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对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黄自元结构九十二法的著述,均有启示。其“八诀”为:点如高峰坠石;横戈如长空之新月;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坚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过笔。
五、虞世南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人。他在陈、隋二代都做过官,入唐时已经是人书俱老,唐太宗让他当了“参军”。贞观七年封为永兴县子,又一年进封为县公,故后人也称虞永兴。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他的书法,得到智永的传授,继承了二王的传统,收到很好的效果,称得起接魏晋之绪,启盛唐之作,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他的楷书笔圆体方,外柔内刚,无雕饰气。
他的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可与《兰亭序》比美。
六、褚遂良
杭州钱塘人,字善登,唐初名医,高宗时封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徵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徵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
唐人评其书风“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若瑶台青琐,日映春林,美人婵娟,不胜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他所写的《雁塔圣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欧法融为一体,皆波势自然。从气韵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笔、结字,圆润瘦劲之处却是褚法。
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孟法师碑》,全称《唐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楷书,书体熔合欧、虞为一体,遒丽似虞,端庄似欧。既有虞世南书法典雅宽舒的结体,又有欧阳询书法刚健险劲的运笔。字形更为方正端丽,行笔过度富于顿挫起伏变化。有些字又具有隶书笔意,古雅凝重,是褚氏中年书法的代表作。唐贞观十六年(642)立。
《慈恩寺圣教序》,也称《雁塔圣教序》,楷书,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唐高宗永徽四年(653)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刻《圣教序》,后石刻《圣教记》。
七、薛稷
唐朝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他在外祖父魏征家见到虞世南和褚遂良的书迹,锐意临仿,不久遂以书法名扬天下。
他书法学虞世南和褚遂良,是褚的高足。唐人说:“买褚得薛,不失其节”,足见他“锐精临仿”。《广川书跋》说他“其师承血脉,则于褚为近。至于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成一家”。他的书法用笔纤瘦,结字疏朗。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就是由薛稷书法演化而成。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初唐四大书家。传世书迹有《杏冥君铭》、《信行禅师碑》。
八、颜真卿
字清臣,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神彩飞动。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陈规,自成一体,称为“颤体”。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鲁公是书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他的正书,向来以博厚雄强著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作,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著,达到了最高境界,要说表现冲和淡远的韵致,则推《李玄靖碑》。行草遒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季明文稿》为第一。
颜真卿是进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时才闻名于世的。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率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悲壮的事迹,更是提高了他在书法界的地位。颜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因此所谓颜体的定型化笔法致使其艺术价值较少,但此笔法却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
中唐以后,由于藩镇割据,兵连祸结,旧有的制度已经呈现瓦解的趋势。颜真卿兴衰继绝,建立楷书新典范,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种心理反映。但是,规矩森严的楷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唐末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便集中表现在行草书方面,古典的典范终于让位给个人主义的抒情作风了。
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山的鼻祖。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
颜真卿现存的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伯文稿》,《离堆记》……等。他和唐代后期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
九、徐浩
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官至太子少师,代宗时封会稽郡公,人称“徐会稽”。擅长书法,真、草、隶诸体皆能。其书法笔画两端用力,结构结实稳当,转笔驻笔之外竭尽全力,倔犟执拗地将笔力收紧,没有丝毫放松之处,呈现出蓄势怒张的风格,时人誉之为“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徐浩遣辞瞻敏,而且书法精妙,所以深得皇帝宠爱。当时的四方诏令多由他来编写,遂使声名大显。
在书论上,他著有《论书》一篇,文中用飞禽来比喻书法。传世书迹有刻石《不空和尚碑》、《大证禅师碑》、《宝林寺碑》、《嵩阳观碑》和墨迹《朱巨川告身帖》等,以《不空和尚碑》最著名。
十、柳公权
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遒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晚唐书法经历盛中唐之后,盛极而衰,柳公权虽然号称一时中兴,但与颜真卿的书法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书法隆盛一时,至此已见式微。柳公权的楷书参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特别显得英气逼人。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十一、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土,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却一生仕途坎坷,为小人所排挤妒恶。苏轼博才多才。其为文,雄视百代,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工诗词,开豪放派的词风,与父苏洵、弟苏澈并称“三苏”。工画,为文人画开拓者之一。书法负盛名,以楷、行书见长,自创一体,谓“苏体”,位列“宋四家”之首。
苏东坡的书法,早年学习“二王”,中年致力于颜体,并吸取徐浩、杨凝式的长处,大胆创新。此外,他还上溯魏晋浑厚朴拙的书风,受王僧虔的影响较大。晚年,他更喜爱李邕的书风。因此,同时期的黄庭坚评价他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苏轼的行、草书笔画丰满,常常不拘泥于偏锋、正锋,侧意取媚,结体于平正中参差变化,时常自作借让之式,或右密而左疏,或左密而右疏。字势多呈扁势,常突出表现饱满肥厚的长撇,有飘然欲飞之态,异常潇洒自然。捺脚沉稳,弯钩急促上挑,形成了独有的左秀右枯的妍美。总之,他的书法粗拙雄健,没有盛气逼人的“霸气”,而是绵里裹针、刚柔相济的隽拔。
正是由于苏轼对传统书法精华的继承,所以他才能够突破故有程式而出于法度之外,纵情挥洒,从而开拓了宋代的“尚意”书风。宋人赵秉文说:“东坡先生人中之麟凤也。其书似颜鲁公而飞扬韵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如偃而复直,如堕而反妍,秋风水波,青山云烟,此尤可略而言,至于字外匠成风之妙,笔端具眼之禅,盖不可得而传也。”
东坡传世墨迹很多,著名的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天际乌云帖》,楷书《祭黄几道文》、《赤壁赋》、《丰乐亭记》,草书《醉翁亭记》等。此外,还有《论书》、《评书》、《论唐六家书》等书论著作。
十二、赵孟頫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太祖十世孙。这是个复杂的人物。他是宋朝皇室的后代,却做着异族朝廷的官,虽然地位很高,实际并不受重视,心里很苦闷,只是一味地吟诗作画。他是中国文艺史上少有的全才,大概只有宋朝的苏东坡、清朝的董其昌可以和他相提并论。除书法外,他还擅长绘画,精通文学,通晓音律,熟谙道释。是他,最先将“诗、书画”三者合为一体。不仅如此,他的家族中也出了不少艺术名人:他的哥哥赵孟頫他的妻子管道升、他的儿子赵雍都精通书画,他的外甥王蒙是著名的“元四家”之一。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最高的是楷书和行书。传世的楷书名作有《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仇锷碑》等;小楷有《汲黯传》等;行书作品不少,如《洛神赋卷》、《赤壁二赋帖》、《定武兰亭十三跋》等。他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是他书法的主要特色。虽然他对晋人书法下过很深的工夫,但晋人书法中精妙的用笔,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体现;或者说,他将晋人笔法的精微之处大大加以简化了。尽管如此,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一种高贵、典雅的气息。这完全是他深厚的学问、修养所致。
十三、柯九思
柯九思、虞集、揭傒斯都曾在奎章阁任职,从事鉴定书画的工作,不仅对书画有极高的鉴赏力,他们自己本身的书法也都称雄一时。柯九思书法学欧阳询,结构紧密、姿态峭拔,有时还有写经体、汉简体的笔触,显得很有古意。代表作有《独孤僧本兰亭帖跋》等。
十四、沈度
字民则,号自乐,明代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在永乐年间当过翰林学士,算是义勇文人。善写各体,尤其善长楷书,学智永、虞世南,风格端正、秀气、圆润,深受明成祖的喜爱,当时朝廷很多金版玉册、重要制诰都出自他的手笔,又因为当时八股科举,读书人纷纷效仿,成为流行一时的“台阁体”。《敬斋箴》是他的代表作。
十五、王宠
字履吉,号雅宜山人,明代江苏吴县人。擅长行、楷书,楷书来源于智永、虞世南,拙中带巧,以拙取胜,既秀媚、又潇洒。代表作品有楷书《辛巳书事诗册》,行书《李白古风诗卷》、《石湖八绝句卷》等。
十六、董其昌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代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这也是个全才式的人物,诗文书画都很精通,绘画方面倡导“南北宗论”,几个世纪以来都是谈论不休的话题:他的书法广泛学习古人,最先是学唐人,后来觉得唐书不如魏晋,于是又改学钟繇、王羲之,最后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种风格,圆劲秀逸,平淡古朴。董其昌书法用笔比较松弛,墨色也很清淡,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布局很疏朗很匀称。整体上有种飘飘欲仙的味道。追求“士气”和“文人气”。如果说明末其他大师在于注重表现个人情感的话,那么,他则是力追古法。他很自负,看不起前辈文徵明、祝允明等人,把自己同赵孟頫相比,说自己平时写字随便,如果认真书写,赵孟頫的字也应该输他一筹;又说,赵孟頫的字因为写得熟练而显得俗气,他的字因为有点“生”而有秀态。
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又享高寿,所以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早期小楷《月赋》,晚期的《三世诰命》;行书有《李白月下独酌诗卷》、《前后赤壁赋册》等。
十七、何绍基
字子贞,号东洲,晚号媛叟,湖南道州县人。清道光十六年进土,授翰林院编修,迁四川学政,未几以言事谪归。他博涉群书,对于经、史子、集均有著述,尤精于小学,旁通金石碑版文字。何绍基书法成就最大的是行、楷书,沉雄峭拔,恣肆中见逸气,意态超然,金石意味浓厚而又充满笔情墨趣,从笔法、结体到章法都是他自家机杼,被誉为“一代之冠”的“何体”。何绍基的书法最早取法自颜真卿,结构开拓,点画雄强。中年时学北魏书法,能得其神韵。上溯到周、秦、两汉的古籀和篆、隶,并能从中探索书法艺术演化的规律。他“肄书泛滥六朝”,“于北碑无所不习”,楷书得力于《张黑女墓志》,隶书得力于《张迁碑》和《礼器碑》,是一个能融碑、帖之长而自成风范的书法大家。其作品有楷书《封禅书册》、《黄庭经册》,行书《行书诗轴》、《临王羲之兰亭序》等。
十八、赵朴初
安徽太湖人,著名学者、佛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以行楷书最擅长,脱胎于李北海、苏东坡,字的体势向右上方倾斜,结构严谨,笔力劲健而又有种雍容宽博的气度,隐隐透出一种佛家气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