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书百字铭
朱耷(1626-1705),江西南昌人,谱名统,明太祖十六子朱权后裔。明亡后,他怀着国破家亡之痛,装哑佯狂50余年,并剃发为僧,后还俗,旋又为道士。朱耷一生别名甚多,有传綮、刃庵、驴、驴屋、何园、人屋、驴汉、道朗、雪个、破云樵、灌园老人等,而尤以晚年“八大山人”最为人知。其落款“八大山入”四字,每以草书联缀,似“笑之”,又似“哭之”。
朱耷为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与石涛、石溪、渐江(弘仁)并称“清初四大高僧”。其画取材荒山剩水,渺无人烟;树木歪斜,枯枝败叶;鱼鸟之属,莫不白眼向人。这种笔墨淋漓、简古苍雄的写意画法对后世画坛影响巨大。其书法也独标一帜,堪称大家。观其存世作品并有关文献记载,他早年楷书学欧阳询,行书宗法黄庭坚、米芾、董其昌,又学过王献之、颜真卿和《瘗鹤铭》。这段时期作品尖锐锋利,放纵不羁。60岁前后,改学钟繇、王羲之、孙过庭,风格为之大变,而明代雅宜山人王宠平淡冲和、舒散怀抱的气质可说是八大山人书法的先声。朱耷晚年喜用秃笔,既流畅圆润,又凝重沉雄,寓刚于柔,处处表现出傲岸不驯的笔致情态。
此草书《百字铭》,下钤“八大山人”一印,无疑是其晚期之作,风格由绚烂而复归于平淡。此草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拙取巧的结体。或端严如钟王,或偏旁移位,促长引短,拘大展小,忽大忽小,参差得宜,以造成一种特立不群的构图效果。他还善于以画家独具的构图意识把楷、行、草诸体杂糅于一幅之中,在不和谐中取得和谐,可谓怪极亦复正极。
二、章法布局上又别具匠心。“整幅看去,给人一种从容大度、庄重精妙的感觉。行气绵密,顶天立地,布白疏匀,醒目提神。”(吕长生《清朱耷书〈百字铭〉》)这种构思正和作者内心桀骜不驯又终归平淡的精神相叩合。疏空的行距和茂密的字距形成强烈对比。值得注意的是朱耷写的草书中两字或数字连属较少,而通篇却能一气呵成;就每个独立的字来看,不少又是一挥而就,笔势流畅。这又是一个对比。
三、善用秃笔。因秃笔没有锋尖,很难显出笔势的畅达和风神。但他却巧妙地隐藏了这一缺点,用中锋、藏锋、圆笔出之,线条粗细大体均匀,下笔不急不躁,不轻不重,又不加顿挫,藏头护尾,直如作篆。看似圆润,实为柔中寓刚,真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别具书法笔势未有之情调。这种秃笔书表现出既有遒润流便的韵致,又有蕴藉内含的气质,足见其功力之深!
四、从总体风格上说,这幅作品朴拙圆润,简古雄奇,颇有魏晋风度,然又是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个性风貌。石涛曾以“书法画法前人前”之句赞扬其不落前人窠臼的创造精神,是十分恰当的。从能看到的朱耷大量临古之作来分析,他非常重视遗貌取神,绝不拘泥于点画的形似,而讲究笔法、笔势、神采的暗合。用孙过庭《书谱》中“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之语来形容山人此幅作品,实不为过。而且,他以稚拙来摒除表面的技巧性和形式感,自然地展现超脱、淡逸,宛然不食人间烟火的“禅境”,对后世书家如近代李叔同等影响甚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