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冰城隍庙记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字少温。唐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晚年官至将作少监,人称“李监”。一说他是李白的族叔,李白晚年依阳冰而终;另一说他是杜甫的外甥李潮,杜甫曾作《李潮八分小篆歌》称颂其书法。李阳冰精工小篆,宋陈思《书小史》称他初学李斯的《峄山碑》,后见孔子的《吴季札墓志》,“变化开阖,龙蛇盘踞,劲利豪爽,风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胸。”他自言得篆籀宗旨,开始自开新面,独创一家。所以小篆圆活姿媚,神采飞动,劲利豪爽,骨气丰匀。唐吕总《续书评》说:“阳冰篆书,若古钗倚物,力有万钧,李斯之后,一人而已。”评价可谓甚高。
《城隍庙记》即《缙云城隍庙记》.唐乾元二年(759)李阳冰书,小篆。原碑在浙江缙云城隍庙,后佚失,现存碑石为北宋宣和五年(1123)吴延年重刻。共篆书八行,每行16字。《城隍庙记》在结体上极有象形的趣态,书家笔下的抽象线条,似乎是活化了的艺术形象,将自己所代表的事物或传达的事理显现在纸面之上,给人一种形象的动态之美。那轻灵纤细的点画,那蜿蜒流动的线条,那跌宕明快的节奏,那舒放自如的势态,就象翱翔的海燕,摇曳的垂柳,舒卷的流云,奔腾的江水,自然界的万象千姿与书法中的神奇变化,妙相契合。李阳冰的这种妙笔生辉的篆书技法,是和他长期的书法实践和颖悟分不开的。他不仅几十年如一日,刻苦攻学,沉浸在先秦以来的篆学烟海中,并且师法造化,从自然界摄取表现书法美的养料。他曾在《上李大夫论古篆书》中叙述自己学篆的经验道:“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靠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嘴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有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根据上述的夫子自道,我们再来品赏《城隍庙记》,体会就能更加深刻。
在用笔上,李阳冰的《城隍庙记》线条比李斯的《峄山碑》更为瘦劲。一般来说,圆笔容易表现姿媚,不易表现苍劲,瘦笔容易表现纤秀,不易表现刚强,但《城》碑笔画虽细,却骨力不减,有如铁线,一扫圆细柔软之态,表现一种内蕴的无穷力量,令人为之倾倒。李阳冰的这种豪骏的书风,历来被书学界所器重。唐代人称他为“笔虎”,颜真卿写碑几乎都请他来写篆额。宋代陈槱《负暄野录·篆法总论》说,他常见李阳冰的小篆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明赵蜬《石墨镌华》中也说李阳冰小篆“瘦细而伟劲,飞动着神,欧阳公以为视阳冰他篆最瘦,余谓佳处正在此。”评价都很公允
孙过庭《书谱》说:“篆尚婉而通。”《城隍庙记》笔融流畅,笔调明快,象长虹,象流泉,龙翔凤翥,铁画银钩,堪称深得“婉”、“通”之旨的典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