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静农寒玉堂对联
台静农(1903-1990),字伯简,自署静者、龙坡静者。安徽霍丘叶集人。历任北京辅仁大学、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白沙女子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和中文系主任。抗战后赴台北,教学读书之余,挥毫弄翰,排遣胸中郁结,“时日累聚,亦薄有会心。……若云通会前贤,愧未能也。”台静农:《静农书艺集·序》)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10月出版“现代书法”丛书——《台静农书法选》,评价这位有极高的造诣的“杰出的书法家”,“真、草、隶、篆各体皆精,曾涉猎汉代金文、碑版、魏碑等,加以融会贯通,行书崇尚明代倪元璐,得其神韵,形成其峭拔清劲、古雅遒逸的风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书法》杂志也在1986年第1期的“台港与海外”栏目,对他的书艺作了专题介绍。
台静农作书,“行草不复限于一家,分隶则偏于摩崖。”(《静农书艺集·序》)其所书对联,则以寒玉堂联文颇为常见。
“问道赤松子,授书黄石公”,如题款所识,为寒玉堂一联。初观此对,首先即为满纸流溢的浩浩之气所慑眼:自由合度的线条,把一纸空白分割为无尽虚空;线条闭合而构成的空间,从容、率意地明灭字中;字迹大小相间,疏密有致,既无雕琢之态,更无雷同之弊;结体雍容、宽博,坦荡磊落。上款承诸“问”字右折笔势,宕然而下,穿插于“道”、“赤”捺横右端,与“松”、“子”点,横相呼应,凝住右逸之气;下款应对“书”左下侧,肃然下行,其上收住“授”之“扌”旁开张之势,其下以两枚印章遥接“石”、“公”左端,与上款相望而构成对峙之势,拢住波磔飘逸、略无羁绊的联对文字;一方红印落于“松”、“子”之间,照应上、下两款,使整幅作品形散而神凝。玩味线条自身,笔笔自由随意、摇曳多姿,可以想见书写时轻松潇洒的心态。
台静农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工书法,好收藏。他少承庭训,隶书学《华山碑》及邓石如,楷、行学颜氏《麻姑仙坛记》与《争座位》。长而求学京华,耽悦新知,与友人结“未名社”,与鲁迅多所交往请益,不复临池。然于古今法书各帖,犹自心摹神往。抗战事起,避入四川江津白沙镇,得沈尹默、胡小石先生指点,与张大千相友善,浸淫于“明末三家”(黄道周、倪元璐、王铎),于倪尤为心折。启功曾见作者这一时期临写的一本宋人尺牍,认为它“不求太似,又无不神似”,“以体味古代名家的精神入手”。至于“用倪元璐、黄道周体写的诗”,则更是“沉郁顿挫”,“一点一划,实际都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语言”(启功《读〈静农书艺集〉》)。可见台静农的书法,决非有意求工以取悦世人,而是道地的学者之书。
此联为台静农在1984年所书,时作时已逾80高龄。细看全篇,起笔往往逆入藏锋,隶意十足;收笔则回锋、出锋、极尽变化。婀娜寓诸刚健,遒媚融于清劲;老道的用笔与高妙的结体、间架相得益彰。
“问”居联首,左敛右舒。“门”之左上部封口而不觉闭塞,短横空悬,四无依傍,空白构成回路,气流其中;右上部开张而不觉松散、笔画互连,既不与左侧重复,又留有开口,气通于外。“赤”字两点,沉着凝重,如驻猿欲腾;“黄”字两点,灵动多变,似蝌蚪得水。“松”右之“公”与下联之“公”,结体大同小异而用笔富有变化。“书”之下部仿佛有亏,然下款“静”字固本扶元,且与“书”之一点奔逸对应,自然天成。“问”、“石”二“口”,乍看外方内圆,细品之则外廓之方无处不圆,内构之圆无笔不方,方圆互用,其妙处真是难以尽述。
台静农取法倪元璐,是因为“喜其格调生新”(台静农《静农书艺集·序》)。康有为亦以为“倪鸿宝新理异态尤多”(《广艺舟双楫》)。观台氏行草,外曜锋芒,内涵筋骨,甚得倪书精神。台氏作汉隶,从西汉的《阳泉熏炉》到《新嘉量》、《石门颂》,不求精工侧媚而意在脱俗,其中亦有几分元璐风骨。此帧寒玉堂联文也是新意漾溢,格调高古,风神超迈,似古梅著花,如老道入定。通篇布局,一气团练,天趣溢发,萧疏古淡,韵味十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