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室石闕銘
【简介】:
也稱《嵩山泰室石闕銘》、《中岳泰室石闕銘》。分東西兩闕。高七尺許。在河南登封中岳廟前,與《嵩山少室石闕銘》、《嵩山開母廟石闕銘》合稱爲《嵩山三闕銘》,西闕據淸王昶《金石萃編》記:“銘高一尺三寸,廣四尺六寸五分”。東漢元初五年(118)四月刻。隷書。存二十八行,行九字,第三行十字。額陽文篆書“中嶽泰室陽城□□□”九字。東闕,東漢延光四年(125)三月刻。隷書。約四十六行,行十二字。上海藝苑眞賞社有影印本。《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1)收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搨本。
【集评】:
淸王虛舟跋西闕銘云:“此碑每作波法皆雙鈎,尤漢碑所僅見者,不可不詳識之也。何紹基評此闕:“瘦勁似吉金,東京碑中自有此一派,最爲高古。”張裕釗評其:“隷書以與篆籀近者爲最上,以後世日變而日遠,於古渾厚之氣亡矣。”楊守敬《平碑記》:“漢隷之存於今者,多磚瓦之文,碑碣皆零星斷石,惟《太室》、《少室》、《開母》三闕字數稍多,且雄勁古雅,自《瑯琊台》漫漶不得其下筆之迹,應推此爲篆書科律,世人以鄭文寶《嶧山碑》爲眞從李斯出而奉爲楷模,誤矣。”
【赏析】:
首先,從作品產生的時代來看,漢字書法史正逐步完成着由秦篆向漢隷演變的“隷變”過程,漢隷也逐步進入成熟期。出現於這場演變尾聲之時的《太室石闕銘》,可以說是這場演變史上一個不可缺的注脚。從此碑中的隷書字體看,其結體等已很顯然地帶上了成熟期隷書的某些共同特徵:左規右矩,法度森嚴,結體大多扁長、穩重、敦厚。但作者並不滿足於此,一行之中經常出現順乎自然的長形結構字,使得整幅作品有縱行而橫列不拘,同時,結體也極盡疏密、斜正、開合之趣。沒有成爲排列如算子的隷書“館閣體”。這點對處於某種書體演的開始成熟期的書家來說,是尤爲可貴的。因爲這時的創作者常:爲了急於盡快掌握一種新的書寫形式,却落入另一種“千人一面”的巢穴。
《太室石闕銘》另一重要特色體現在其用筆之中:與嚴謹的隷書結體相對應,碑版中筆畫不似大多數隷書的寫法,很少能看到蠶頭燕尾之勢,相反,却帶有明顯的篆書筆意,圓潤、勁挺、含蓄。可見秦隷(或小篆)筆意的影響在當時尙沒有完全擺脫;也同時說明創作者的創作意識還是非常獨特的。他并沒有被當時書壇流行的隷書那種“蠶頭燕尾”筆意所籠罩,而試圖把傳統的篆書筆意和當時較爲典型的隷書結體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從碑版反映出來的實際效果看,這種結合也是基本成功的。
再者,從此碑中捺筆皆作雙鈎來看,從已斑駁模糊的殘碑中,我們仍然可以依稀辨別出作者獨辟蹊徑地運用了漢碑中獨一無二的雙鈎“波法”—二條邊廓線分叉的捺筆。
嘗試是可貴的,探索者更是可敬的,但我們不得不面對事實說話,這“漢碑所僅見者”只是一種畫蛇添足式的筆畫,因此它並沒有像“錐畫沙”、“屋漏痕”、“印印泥”等筆法那樣世代流傳下來,這也許是歷史留給作品的一份遺憾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