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
【简介】:
一九七二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的兩座西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約距今2100年左右)中發現。一號墓出土竹簡計四千九百四十二枚(3000號以後多爲僅存2—4字的斷簡)。其中《孫臏兵法》四百四十枚,字數達一萬一千字以上。孫臏,戰國時齊人,爲戰國中期著名軍事家,所著《孫臏兵法》是我國歷史上備受推崇的軍事要籍,但久佚不傳。《孫臏兵法》竹簡的出土使失傳近兩千年的古佚書重新發現,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注意。文物出版社《銀雀山漢簡》著錄。
【赏析】:
《孫臏兵法》文字是篆書轉變爲隷書過渡時期的書體,保留了一些篆書的結構特徵、寫法。因爲隷趨疾速,故有些筆畫順勢一拖,形成了略長的粗重的撇、捺脚,又因爲竹簡狹窄的限制,筆畫不能左右相背而向下伸延,字形大都橫扁取勢,少數字竪長,強調磔筆取縱勢,使漢初簡書形成了似篆非篆,似隷非隷,無波而有磔筆的書體。磔脚曳筆,頓筆粗重,旁出或斜下彎,曳筆半字,不超過一字的長度。因磔筆的應用,在方正橫扁的靜態形體和佈白中產生了律動感。因介於篆隷之間,故用筆圓轉有篆書的婉通;因磔脚的應用,使字體中斂旁肆,四面寬厚,用筆精密而具筋骨。結體的另一特點是右旁略高,左旁略低,呈右上斜取勢;或橫畫皆向右下傾斜,左右結構的偏旁則左高右低,呈右下斜取勢。不論右上傾還是右下傾都能穩重均衡,大體上有兩個原因:一是竹簡的兩邊框住字形,不使傾倒;二是竪畫垂直,捺脚粗重或曳筆磔脚的下延彎曲,起了均衡的作用。通篇觀之,字形大小不一,佈白疏密得當,穩重含蓄。因簡窄狹長,書完一簡再書一簡,故只能注重行氣,而難以照顧到簡與簡之間的左右顧盼;然而錯落有致,正與用筆率意、結體疏密斂縱相呼應,產生了氣韻生動的整體效果。
此簡書法的古隷是從早期古隷(秦隷)發展而來的。較之秦隷,更進一步地用筆畫符號破壞象形字的結構,篆意更少了。此簡字形有大有小,變化較多,書寫多用方筆。書手善於掌握毛筆的彈性,行筆頓挫有力,筆畫粗細相間,不少字都有一筆誇張的重筆,前後連貫起來,很有節奏感。整體上給人一種質樸淳厚而又活潑多姿的審美享受。特別是這種誇張的筆畫,寫得厚重而生動,使得字勢飛動起來,給人一種寬松舒展的感覺。這種筆畫一經出現,就被人們的審美要求抓住不放了,並不停留在最初無意的境地之中。爲數衆多的書手們通過自己的書寫實踐,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對這種誇張的筆畫不斷地進行加工和美化,使之成爲隷書一種特有的裝飾性筆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
下一篇:張家山漢簡闔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