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苓
顧苓,明末淸初人。字雲美,號濁齋居士。長洲(今蘇州市)人。明亡後,自闢塔影園於虎丘山麓,隱居不仕。工詩文,精鑒別碑版。書法精篆隷,行楷仿趙孟頫。治印瓣香文三橋,並且遠法秦漢。不以貌似,但求神理。他的篆刻在淸初時推爲第一。其秀勁又古拙的風格,後人稱他爲“塔影園派”。明代盛行牙章,雲美除能精刻石章外,牙章亦精。
他論印曰:“白文轉折處,須有意。非方,非圓;非不方,非不圓;天然成趣,巧者得之。”當時有人親見他刻印,稱“如虫蝕葉”,并在書上記載了下來。這是他刻印時的眞實寫照。這種“如虫蝕葉”的刻法,就是衝、切合用的刀法。切刀又分爲“圓切”和“直切”二法。顧苓之前的何雪漁、蘇嘯民以及吳門各大家,如明末時的趙宧光、顧聽、及顧苓之後乾隆時的黃備成、徐友竹、沈虹橋、張雨亭、陳陽山等,都學習“切刀”刻印,且都以“圓切”爲主。乾隆時,其法傳至杭州,丁敬身首先採用“切刀”法治印,則以“直切”爲主,兼及“圓切”,由此創出了“浙派”面目。所以“浙派”與“吳門派”在用刀上實有許多共同之處。然而因“浙派”有“西泠六家”“西泠八家”“浙西十六家”“鴛湖四山”等印譜印行問世,所以顯揚於印壇。而吳門派各大家的成果,僅自存稿本於家,未能廣爲傳佈。所以像顧雲美這樣的吳門大家,至今還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用何法刻印。雲美著有《塔影園稿》及《塔影園印稿》等,但已失傳。他遺下的印章,所可知者,不滿十顆。
朱文“傳是樓”印,款署一隷書“苓”字。是雲美爲崑山徐乾學刻的藏書樓印。這顆印是元朱文風格,古人有云:“書貴瘦硬方通神”,然瘦易呈軟弱無力之態。而雲美此作,雖然筆畫極瘦,但有挺拔之姿,其圓轉處,韌力含蓄在線條之中,力能扛鼎。“傳是樓”三字,安排得寬大雍容,有恢宏高華的神趣。用刀,以“衝刀”法。因爲元朱文用衝刀刻,才能刻得光潔。此外,章法也很奇特,虛處呈空白,實處也呈空白;却並不覺得它太虛。他的篆刻技巧,驚倒了當時的鑒賞家。周亮工同鄭谷口說:“今日作印者,人自爲帝,然求先輩典型,終當推顧苓。”谷口點頭,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的聲望這樣高,無怪當時的吳門印人都翕然效之了。
朱文“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靑輝照衣裳。”印,款署:“於此時頗得靜趣,遂趁淸興鐫此。雲美顧苓並記。”這顆印是顧雲美的精心之作。顧雲美最擅長用“圓切”法刻印,這顆印就是用“圓切”法刻的,刻得旣秀勁,又古拙。多字印,容易得工整而病於呆板,而此印却因作者運用“隨機應變,移步換形”的手法,而產生豐富的變化。如把“堂”“裳”“向”三字的上部,寫成三種不同的形態。把“閑”“門”二字的“門”旁,寫成二種不同的形態。把五個“日”字,也寫得長短、闊狹、方圓,各各不同。這印的章法,直裏緊,橫裏松因此行與行之間露出了一條空檔,使整方印讀上去宛如一張巨幅中堂,確實表現了作者佈白的不凡本領。
白文“楓落吳江冷”印,款署:“戊寅季秋,舟往虞山。見樹枝脫葉,飄林滿坡。偶閱《三橋印存》,得句以摹其法。顧苓篆。”考文三橋朱文取法“元朱”,白文學習漢印。但白文所用之篆,並不取漢印之格局章法,所以雖曰仿漢,實與漢印不類。這顆印,雲美看了《三橋印譜》而成,所以也不類漢印,完全學習了文三橋的風格。此派印章欲使印章古樸,不賴敲擊之法,而字不論上下左右,均逼近印邊。這印上的五個字,雖然個個刻得不爆不缺,但仍覺非常古樸,即是將字逼邊所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