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欣赏 > 爲張大同書韓愈贈孟郊序後記

爲張大同書韓愈贈孟郊序後記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简介】:

    宋·黃庭堅書於元符三年(1100)。紙本。楷書。凡十行,共三十八字。34.1×55.35cm。卷尾有吳寬、李東陽、莫紹德跋。刊於《中國美術全集·宋金元書法》。

【集评】:

    明吳寬跋:“展翫間老氣勃勃,覺不可當。可恨波撇太長,又恐鶴頂不宜斷耳。”淸莫紹德跋:“余所見涪翁墨迹,不下十數種,唯此卷與范寬長江圖跋尾爲最眞妙。”淸王鐸跋:“鍔劌力勇,有蜺撼樹、蛟抶石之勢。”

    

【赏析】:

    作爲宋代“四大家”的黃庭堅,比起遒厚的蘇軾、雄傑的米芾、秀潤的蔡襄,更具有強烈的個性與創造,對此,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些具體分析。

    在結體上。一反常態,或右斜左正,或左斜右正;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字的上下二部分也有這樣的變化。扭曲盤結,體勢由左下向右上上展,造出一番超凡的險峻姿態。在行書中如此造型豐富、大膽弄險,這是黃庭堅的首創。這一表現手法直接影響了晚明的書家,王鐸的行草書,是黃庭堅行草書結體的伸揚和發展。尤其是在這件作品的結體中的橫畫、撇畫、捺畫,盡情伸張,體勢峻拔,異常豪健。他的行書可以寫得很大,而且愈大愈佳。黃庭堅以前的行書,表現在大字上往往不佳,就是《蘭亭序》放大之後並不耐看,優美、曲折的點線表現小字很好,放大之後往往不佳。黃庭堅的行書、勁健的長橫、長撇、長捺,能夠矗立起雄強的框架,這裏我們找到了爲什麼明代的祝允明、沈周、文徵明,淸代的鄭板橋、郭麐及吳昌碩等人都學黃庭堅的行書,並都以寫大字條幅擅長的原因了。

    在韻律上。首先看他的用筆,行筆速度較緩,並以隷書、篆書的筆法入行書,自如的線條裏富有很多的內涵。硬毫的行馳中,很少枯筆,運帶的長筆伸展中富有自然的、強烈的振動韻律,這是張旭、顏眞卿、楊凝式所未能企及的。黃庭堅所說的“字中有筆,如禪中有眼”,就是指這不單調、不光滑、不枯燥而意態自足的韻律。這一韻律的表現手法尤爲獨特,它不是快筆、不是短線條,因爲這不足以表現這一韻律,而是行筆緩慢、長線條的伸拖、強烈的震撼,如作品中的“一”、“長”等字就很明顯。這如同京戯中的老生的長腔,給人以咀嚼、尋味的感受。確實像康有爲所說,是“意態更新”。與黃庭堅同時代的晁美叔曾稱許他的書法“唯有韻耳”,並認爲王羲之的波戈點畫也沒有這般韻律。包世臣也說:“山谷以箭鋒所直人馬應弦爲韻”。尙韻確實是黃庭堅書法的一大特色。

    在章法上。如此鮮明、自覺地在整體中追求平衡、對稱的原則,是歷史上的行草書所沒有的。他的行書體勢多由右上向左下傾斜,行與行之間有對應,有時完全打破。穿挿爭讓,連續的長筆多以斷點相分割、互應。字與字之間充分運用大小、正斜、曲直、虛實、輕重對比。有的筆畫單獨看來並不圓滿,但左右上下總有相救應的筆畫與字。他不以“一畫爲准”、一字爲標,在過與不過之間求得自在,在總體中見出變化和統一。他自己這樣說:“譬如周公、孔子不能無小過,過而不害其聰明睿聖,所以爲聖。”章法的變化和統一,又是他的行書一大特色。

    這樣的總體效果,也許就是他反復強調的作書“不俗”。正如宋徽宗所說的,如“抱道足學士、坐車駟馬上之上,橫鉗高下,無不如意。”如趙孟頫所說的:“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望之如高人勝士,令人敬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