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叔恭殘碑
【简介】:
全稱《漢沇州刺史楊叔恭殘碑》。東漢建寧四年(171)七月立。淸嘉慶二十一年(1816)在山東鉅野昌邑集出土。歸馬邦玉,後歸端方、周進等人。碑殘甚。隷書。存陽十二行,行一至九字不等。共七十一字;碑陰漫漶,僅可辨出十字。碑側四行,共二十餘字。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據淸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記:“碑存高一尺五寸一分,廣一尺七寸五分”,“字徑一寸三四分。側廣八寸”。有翻刻本。周進《居貞草堂漢晉石影》輯入。《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1)收入。
【集评】:
淸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書法古雅秀挺,有合《韓勅》、《史晨》二家意思”。“碑側題名則跌宕疏秀,不拘故常,亦不異《韓勅》碑陰、《史晨》碑末。可寶也。”康有爲《廣藝舟雙楫》:“端整古秀,其碑側縱肆,姿意尤遠,皆頑伯所自出也。”
【赏析】:
淸方朔曰:楊叔恭殘碑“書法古雅秀挺,有合《韓勅》、《史晨》二家意思”。《韓勅》且勿論,《史晨》則精細、森然,而此碑用筆並不太講究,方者、尖者、扁者皆存,有的字起筆處甚至斜加一小撇,很似楷書中常忌的“釘頭”。如“聿”字末橫,“類”字“頁”部首筆,“德”字首橫筆,“煥”字大橫筆等。漢代隷書用筆大都比較講究,“藏”與“露”的結合,而往往又是“藏”多於“露”,此碑正相反,—露鋒之處多於藏鋒之處。因此,有些字雖也能給人蒼勁古秀的感覺,但有的筆畫則使人感到纖細、單薄,特別是一些大長筆,例如“士”字首筆,“也”字末筆,“宣”字末筆,“聿”字中間長筆,更暴露了它們筆單力薄的弱點。
楊叔恭殘碑的結體倒是比較自然的。多數字是根據形體搭配筆畫,左右結構的字扁一些,上下結構的字長一些,一般不太注重精心的安排。另外,有的字偏旁寫得也較小,如“德”之“彳”旁,“城”之“土”旁,“煥”之“火”旁,突出了右半部分。
隷書的布白比較難,不僅點畫與點畫、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要氣通,要保持它的完整性,還得要靠筆勢、字勢形成節奏韻律,在靜止中表現出運動來,體現它的生動性。楊叔恭碑雖殘,在佈白上却有自己的成功之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