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书法 > 胡小石楷书横幅

胡小石楷书横幅

名人书法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号倩尹,又号夏庐,晚年号沙公、子夏等。原籍浙江嘉兴,生长在南京。青年时代怀抱“救国之志”考入两江优级师范。毕业后,历任北京女高师、武昌高师、西北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白沙女师、云南大学等校教授。解放后任南京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江苏省文物管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主席、南京博物院顾问等职。他毕生致力于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的科研范围甚广,特别以甲骨、钟鼎、古文字音韵、楚辞、杜诗及古物鉴别见长。他还是一位诗人,于古典诗词不但致力研究,而且付之实践,所作诗词数百首,独具风格。

    胡小石于书法博采众长,造诣极深。他家学渊源,父季石出刘熙载门下,亦长于古文和书法。家藏文物典籍甚富,他受家庭薰陶,耳濡目染,萌发了对文学和书法的爱好,在两江师范就读时又深受该校监督(校长)李瑞清的影响,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1917年至1919年,胡曾去上海担任李瑞清的家庭教师,得与李朝夕相处,亲得指授。旅沪时又游于沈曾植门下。由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研讨、临习、创作,因而其书法取得了较大成就。遵循李瑞清“学书必须习篆,不善篆则如学古文不通经学”的教诲,他学书追本穷源,从殷周金文学起,从学篆得涩笔、方笔之法,隶、楷、行、草皆运用之。他以为八分为书艺之关键,八分之“八”非拒数量而是指相背之笔势,早见于方笔金文,直到今日写字,不能不有撇捺,其势尚在,因而不可不学。他还曾遵循李瑞清的教导,自《张迁碑》入手,兼学《礼器》、《乙瑛》等碑。他认为学书最好临摹墨迹,1914年,初见《流沙坠简》影印本,即揣摩对临,终身未已,乃其最得力处。研习《流沙坠简》,使他得以明了两汉隶分、章草与魏晋楷书、行草的真相。他于篆书得笔法,于分书得体势,取精用弘,融会贯通,其楷书、行草书均形成自家面目。楷书,早年他从李瑞清宗北碑,得力于《郑文公碑》与《张黑女墓志》。中年以后,兼临钟繇与二王。于钟书,常临《戎路表》;于大王书,推崇《乐毅论》、东方朔画赞》,于小三书,推崇《十三行》,皆临有字课。二王无碑,则临梁王派书家贝义渊所书的《萧憺碑》,其后又广泛临摹日本印行的《书道全集》中收罗的南北朝碑志、造象,方成本家楷书。行书,早年他曾受董其昌影响,后沟通倪(元璐)、董(其昌)两家,所作行书刚柔相济,对宋苏、黄、米诸家,他也广为涉猎。草书,他以碑体方笔临写二王,乃一般书家所不能为也。他的书法书卷气、金石气浓郁,书风气势雄强,不同流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书法是“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来,而能发展古人;后不同于来者,向来者去,而能启迪来者。”在近代书坛上,他享有很高的声誉。

    胡小石又是一位著名的书学理论家。著有《中国书法史》讲义(未刊)。1960年在《江海学刊》发表的《书艺略论》一文,是其书论的代表作。

    他一生书作很多,惜十年浩劫毁去大半。楷书横幅“蜩庐”为其得意作之一。该作是他1943年夏所书。当时他正值盛年,本家书已经成熟。书作真迹比《胡小石书法选集》上印出的字大一倍。整幅字气韵生动,凝重峻拔。他继承和发展了李瑞清的用笔方法,涩笔而能顿挫,笔笔着力而又颇具墨味。书作结体坚实慎密而又能开张,疏处密处,白处黑处,安排精妙,相得益彰。由于他从多方面吸取了书艺营养,所以该书作内涵十分丰富,例如“蜩”字“周”旁右边横折钩用篆书笔法,撇用王字笔法,且横幅两个字的每一笔都有相当的力度,可见他书法技艺精湛,修养高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