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行书白话诗墨迹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糜,读书时改名洪骍,又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四岁丧父,由母亲扶养成人。四岁入私塾,13岁到上海读书,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开始以白话文撰写文章。1910年官费留学美国,入美国康奈耳大学农学院就读。后转入文学院,改学哲学和文学。崇拜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17年毕业,并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应陈独秀的邀请,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并参与《新青年》编务活动,大力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学运动有一定贡献。后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中华教育基金委员会董事,太平洋国际问题讨论会中国代表、大会主席。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的研究。1962年病逝于台湾。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戴东原的哲学》、《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及译著《短篇小说集》等。
胡适的书法,可说是专于一体,曾见他的《〈兰亭序〉题跋》和另一幅墨迹,风格基本相同。从这幅行书白话诗墨迹可以看出,有晚清时期沉浸二王的遗风,笔线看似轻柔,实含北魏骨力。每字的主笔延展伸长,特别开拓,颇有《石门铭》的疏秀超迈意趣,以反衬出中宫结构的紧密。他以轻柔秀润的线条,写纵横捭阖的魏碑气势,故挺劲而不弩张,秀逸而不俗媚,乃是绵里裹铁之法,了无魏碑刚狠崛强之习气。
此幅作品使用标点,印亦用楷书,可谓独创一格。这大约是将提倡白话文的精神运用到书法艺术中吧。惜其作品流传甚少,书名为文名所掩,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胡适也是能书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