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廟堂碑
【简介】:
唐武德九年(626)立。虞世南撰並書。傳貞觀年間(627—649)僅搨數十紙賜近臣,不久石毀。武周長安三年(703)武后命相王旦重刻。正書,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額篆書六字。今亦不傳。後世主要有兩種翻刻本:一、宋建隆至乾德年(960—967)王彥超摹刻於陝西西安。三十四行,行六十五字。280×110cm。俗稱“陝本”或“西廟堂碑”。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時,石斷爲三,斷後初搨本“虞世”二字完好;二、元至正年間(1264—1294)重刻於山東城武。三十三行。整搨寬約88cm。俗稱“城武本”或“西廟堂碑”。明初搨本“中舍人”之“人”及“相王旦”之“旦”字完好。淸臨川李宗瀚得元康里巙巙舊藏墨本,世稱唐搨,爲存世搨本之最。日本、中華書局、文明書局、有正書局、上海古籍書店、文物出版社等均有影印本。
【集评】:
宋黃庭堅《山谷集》:“頃見摹刻虞永興《孔子廟碑》,甚不厭人意,意亦疑石工太遠。今觀舊刻,雖姿媚而造筆之勢甚遒,固知名下無虛士也。”又:“見舊刻乃知永興得智永筆法爲多,又知蔡君謨眞行簡札能入永興之室也。”又:“虞永興常被中畫腹,書末年尤妙,貞觀間亦已耋矣,而是書之工,唐人未有逮古者。”
元袁桷《淸容居士集》:“永興公守智永舊法,故唐能書人盡變,唯永興號爲一,以右軍譜系猶在也。”淸馮班《鈍吟書要》:“虞世南《廟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師。”
淸劉熙載《藝槪》:“學永興書,第一要識其筋骨勝肉。綜昔人所以稱《廟堂碑》者,是何精神!而輾轉翻刻,往往入於膚爛,在今日則轉不如學《昭仁寺碑》矣。”
淸楊守敬《學書邇言》:“虞永興之《廟堂碑》,風神凝遠。”淸段晴川題:“姜白石云:‘眞貴方,草貴圓。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爲妙矣。’予借其說曰:歐體方,虞體圓,方者參之以圓形爲妙矣。”又:“以東西兩碑校之,肥潤處似西碑較勝,圓潤而有淸秀之氣,似此碑(東碑)較勝。”
【赏析】:
乍一看,鋒芒內斂而氣字軒昂,字字珠圓玉潤,似乎不是刻在碑上,而是寫在紙帛上的。它成功地體現了虞書的特點:含蓄、生動。
此碑用筆外柔內剛,筆力遒勁,氣力沉厚,從容地向外發出,似乎在打太極拳,看似漫不經心,但一招一式俱有千鈞之力。一旦筆到就收,處處恰到好處,沒有一點雕琢氣。
書家用筆端肅靜穆,但仍給人一種動態感。點畫之間,信手拈來,舒卷自如,仿彿在舞動綢帶,將整篇的字串連起來,字與字、行與行,都被調度得井然有秩。其完好的整體效果,實在令人贊嘆不絕。這是書家注重精神內容的體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